提出了“潜在歧义论”(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简称PA论)
冯志伟指出,在中文术语的歧义格式中,包含着歧义性的一面,也包含着非歧义性的一面, 因而这样的歧义格式是潜在的,它只是具有歧义的可能性,而并非现实的歧义,潜在的歧义能否专转化成现实的歧义,要通过潜在歧义结构的“实例化”(instantiation)过程来实现,“实例化”之后,有的歧义结构会变成真正的歧义结构,有的歧义结构则不然。这就是“潜在歧义论(PA论)”。这一理论是对传统语言学中“类型-实例”(type-token)观念的冲击,深化了对于歧义格式本质的认识,近年来,冯志伟又把PA论推广到日常语言的领域,进行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歧义消解策略的研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