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as Künzli

 

L. L. Zamenhof

(1859-1917)

Esperanto, Hillelismus (Homaranismus) und die "jüdische Frage" in Ost- und Westeuropa.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0,

Serie Jüdische Kultur Bd. 23,

527 S. mit 24 Bildtafeln.

Preis: 98 Euro, 166 CHF.

 

 

   世界语是1000多种计划语言中唯一取得相对成功的语言。Blanke (2009)分析了世界语成功的主要原因[1],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世界语的创造者柴门霍夫对于语言的诸多方面有深刻的理解,并将这些理想适时注入到世界语的发展当中。这可能就是,从世界语诞生之初一直到现在,有关柴门霍夫本人的研究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在1910年至2010年的一百年间,有100多篇(部)研究柴门霍夫生平的传记性文章与著作问世[2],其中流传较广的柴氏传记有Privat (1920), Boulton (1960), Holzhaus (1969), Maimon (1978), Centassi & Masson (2001)等。这些传记与文章对于我们了解柴门霍夫的生平以及柴氏与世界语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研究大多是世界语者进行的,而且针对的读者群主要也是世界语者,书也大多是用世界语写的。毫无疑问,世界语与柴门霍夫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柴门霍夫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与理想国里,这也就意味着要想深入理解柴氏,我们必须从他所生活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环境中寻求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Künzli的这本书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尝试,填补了柴门霍夫研究的一项空白,值得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从出版机构来看,此书为德国Harrassowitz出版社的“犹太文化”丛书之一种,这一方面说明书的内容会与犹太文化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作者将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研究柴门霍夫与世界语等相关问题。从篇幅来看,全书共538页,书末另附有近百张珍贵的照片。在有关柴氏的传记中,这样篇幅的著作是极少见的。我个人认为,合适的研究柴氏的作者应该具备熟练运用俄语、世界语等语言的能力,应该受过一定的历史研究的训练,具备使用有关历史资料的条件等。所有这些,Künzli全都具备。现在,我们就跟随Andreas走进柴门霍夫的一生。

   用7页的篇幅,作者在“前言”与“引言”里,阐明从犹太文化的角度,从柴门霍夫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等角度,研究柴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二章对柴门霍夫家族的族谱、名字及身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事情,对于现代人而言,原本不是问题。但由于在柴氏那个时代,其犹太人的身份、俄属波兰的出生地、俄罗斯新旧历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就使得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显得扑朔迷离。在有关柴门霍夫的研究中,这些问题也常常困扰着研究者。本书作者力图理清这些问题,为此,在7页的篇幅里,42个脚注占了一半的内容。脚注多,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这些脚注一方面说明作者在考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的本书的可信度大大增加。

   接下来的第三章(第26-68页),作者勾勒了当时的俄国、波兰的政治环境及面临的问题,并介绍了民族主义时期的犹太人问题。这对于读者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柴氏的生活场景是很有帮助的。第四章(67-76页)则介绍了柴氏的出生地比亚列斯托克当时的情况。

   第五章(77-87页)对柴氏的居所、家庭以及柴门霍夫的父亲进行了介绍。第六章(88-96页)介绍了柴氏的中小学、大学、职业、婚姻等个人信息。

   七、八两章(97-106页)介绍了柴氏在语言方面的天赋,以及对相关语言的掌握程度。第十章(107-113页)的主题是犹太复国主义,以及柴氏本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与看法。

   第10-14章(114-147页)研究了世界语的产生过程、世界语的简明语法、一些世界语的文本样例、世界语与其可能的源语言的关系等问题。

   第15章(148-159页)对当时沙皇俄国的出版物审查制度进行了介绍,特别是研究了世界语等计划语言出版物的被审查情况。如,为了审查沃拉普克语的出版物,就有一位审查官专门学习了这种语言。第16章简要介绍柴氏寻找工作的艰辛。

   第17章(165-177页)的主题为Hellelismus,这是柴门霍夫在1901年提出的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种方案。第18章(178-185页)对柴氏的住房、亲戚、朋友、工作等问题进行了追溯研究。第19章(186-195页)的主题是德国、奥地利、法国的反犹主义。

   第20章(196-210页)对1905年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进行了介绍。第21-24章(211-249页)讨论的主题是柴氏于1906年提出的“人类一员主义”,以及世界语界对这种主义的批评与反应。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也用一定的篇幅对同时代其他犹太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思想史方面的比较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柴氏有关人类理想社会的设想一直是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柴氏的思想发展可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1)一种面向犹太人的中立语言(或宗教);(2)解决一个国家内部民族问题的中立语言(或宗教);(3)面向这个人类的一种中立语言(或宗教)。

   第25-30章(250-312页)介绍了1906-1914年间国际世界语大会的情况以及Ido分裂事件。这些史实对于理解世界语的早期发展以及柴氏本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

   31章(313-322页)描绘了柴门霍夫的最后时光,这是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柴氏人类一员主义的美好理想。第32-34章(323-340页)介绍了柴门霍夫的信仰及其后人的一些情况。35章(341-349页)给出了有关柴氏的编年资料。第36章(350-365页)为有关柴氏研究及本书所用文献的信息。37章(366-375页)介绍了柴氏研究的一些主要资料与信息源。38章是本书的最后一章(376-398页),作者以“世界语的今天与明天”为题展望了世界语在欧洲及学术领域的前景与问题。

   书末附有是个附录。附录1包括四个文本(399-421页):柴门霍夫关于世界语起源的信,关于柴氏生平的信,最早的柴氏传记,1917年发表在“犹太人”上的Hillelist。附录2422-500页)的主题是犹太人问题,收录了Hillelismus的全文,柴氏关于Hillelismus的一封信及一篇访谈,柴氏关于依地语语法一篇文章。附录3501-518页)收录了柴门霍夫在第一、二、四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的讲话以及柴氏关于世界语主义的解释。附录4519-534页)收录了柴氏有关人类一员主义的相关文献。

   总的说来,本书作者力图从“犹太问题”的角度解析柴门霍夫的种种活动,由于其论述大多建立在翔实的资料之上,所以本书得到的结论的可信的。应该承认,犹太问题的解决只是柴氏早期活动的目标。在世界语普及流行开来之后,柴氏的理想社会也随之扩大到了整个世界,而不仅仅局限于犹太问题了。这一点,本书作者在书中也有提及,其一直强调本书与犹太问题的联系,可能是由于本书是“犹太文化”丛书之一种的需要。

   就我对柴氏研究著作的了解来看,本书是柴氏研究中的佼佼者,虽然可能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书中有些问题的论述过于简单,各部分的联系仍可做得更好一些,但瑕不掩瑜,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如果此书能出版英语版,则传播效果会更好。


 

[1] Blanke, D. 2009. Causes of the relative success of Esperanto. Language Problems & Language Planning 33/3:251–266.

[2] 具体篇目信息见此书第351-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