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重在应用

-冯志伟《应用语言学新论》读后感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年出版

ISBN 7-80115-649-8/H30 定价:28.00

 

刘海涛

 

五年前,我们曾以“应用语言学的新天地”为题评述了冯志伟先生《应用语言学综论》一书[1]。五年后后的今天,当我拿到这本《新论》时的第一反应是我把“新天地”用的早了一点。好在这两本书都强调了“应用”对应用语言学的重要性:“‘应用’是应用语言学的生命,离开了‘应用’,应用语言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应用’,应用语言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这样我们就有了这篇读后感的标题。

《应用语言学综论》(以下简称《综论》)和《应用语言学新论》(以下称《新论》在名字上只有一字只差,从目录来看似乎二者的内容也差别不大。在我们已有《综论》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必要出版《新论》呢?我们先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引自新论第6-9页):

·         《综论》所搭建的是应用语言学的基本框架(三大支柱),是一个毛坯,还需要对其进行精雕细刻的加工。

·         《新论》仍然采用了三大支柱,但力求将它们分析的更深入一些,描写的更丰满一些。

·         《新论》在语言教学和语言规划方面,补充了大量的新材料和新成果。

·         语言信息处理是三大支柱中发展最快的部门,也是与科技和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部门,有关语言信息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因此语言信息处理成了作者精雕细刻的主要对象,《新论》的主要体现于此。

总的说来,和《综论》相比,《新论》对应用语言学的三大支柱(语言教学、语言规划和语言信息处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特别是对于信息时代最重要的语言信息处理领域做了重点介绍,充分展示了当代应用语言学的新面貌、新方向、新理论、新方法。因此,《新论》是有价值的,是对《综论》的发展。

从篇幅来看,《综论》有351页,《新论》505页。我们先通过目录来比较一下三个支柱在这两本书中各占的比例。《综论》的第一章“应用语言学的历史和现状”占26页,而《新论》的前两章“应用语言学概述”和“应用语言学的历史回顾”共占42页。“语言教学”在《综论》中占了62页,在《新论》中占了45页。“语言规划”在《综论》中占123页,在《新论》中占130页。“语言信息处理”在《综论》中占112页,在《新论》中占276页。《综论》中有20页的内容介绍“应用语言学的其它领域”,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出现在《新论》中。这样的结构基本反映了作者的编写意图,即强化“语言信息处理”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做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语言信息处理”目前可以算作是应用语言学中最活跃的部分,各种新的理论和方法也是最多的。而且由于它的跨学科性质,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文科背景的人来说,比较难于学习,所以在其它应用语言学的概论性著作中被忽视的多。本来就难,再加上说的又少,使得“语言信息处理”在国内应用语言学界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对学科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

《新论》减少了在“语言教学”方面的篇幅。“语言教学”是应用语言学的传统学科,表面看来这样做似乎不合适,但考虑到已有大量的“语言教学”专著,作者把重点放在其它两大支柱上,无疑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新论》和《综论》有关“语言规划”的篇幅大致相当,《新论》大致要比《综论》多15页左右。按理说用130页的篇幅介绍“语言规划”也不算少了,但考虑到三大支柱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语言规划”这一部分的内容还是应该进一步得到加强。限于篇幅,当然我们无法苛求作者做的更多,正如作者自己所言的那样“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来(精雕细刻)”应用语言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我们曾从1959-2004年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文献中提取了30余种有关“语言规划”的定义,并对这些定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通过观察这些定义的变迁,我们认为可将语言规划的发展归为这样一些路向[2]:从工具观到资源观的转变;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从单变量系统到多变量系统的转变;从实用主义到语言人权的转变;从单纯的语言学领域向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其它学科的转变。由此可以看出,语言规划是一个涉及许多领域的应用语言学分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待于加强。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陈章太先生的《语言规划概论》,又如中国传媒大学应用语言学系开设了《语言规划》课程等,所有这些对于语言规划学科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语言信息处理”部分,作者介绍了此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语言串分析法、短语结构语法、递归转移网络、扩充转移网络、通用句法生成器、线图分析法、范畴语法、链语法、依存语法、配价语法、管辖和约束理论、词汇功能语法、功能合一语法、中文信息MMT模型、蒙塔鸠语法、广义短语结构语法、中心语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定子句语法、格语法、优选语义学、概念依存理论等。虽然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曾)是语言信息处理中常用的,是进一步学习研究语言信息处理时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但我们认为还是有一些理论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应该尽可能用更多的篇幅去介绍这样的理论和方法。实际上,作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哪些理论是更常用的,但介绍每一种理论所用的篇幅是不一样的,这本身就间接说明了读者应该重点掌握那些知识。如短语结构语法、词汇功能语法、中心语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线图分析法等所占篇幅较大的章节也正是目前语言信息处理领域一些常用的形式化语法体系和句子剖析方法,值得花点时间掌握学习。应该承认,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习惯其它语言学分支的读者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作者也估计到了这一点,为此他“希望大家本着更新知识的愿望,认真读下去,多动脑筋,就像读福尔摩斯的侦探小说那样探险猎奇,寻幽访胜,一步一步跨入这座神奇的殿堂。最后您将会发现,语言信息处理并不是深奥难懂、高不可攀的,它确实是应用语言学中非常有价值的、非常有吸引力的一个全新领域。”(p. 220) 按照我自己在大学教语言信息处理的经验,在学习这些理论和方法时,最好能在机器上试一试,这样不但能加快知识的掌握,而且也能更好地感受到语言信息处理的美妙。如果作者能在这一部分提供一些可以学习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网址,方便读者去下载相关软件就更好了。好在这样的东西,并不难找,读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如Google之类很快就能发现目标。如果找不到,可以发电子邮件给我。

最后我们想引用作者书中的一些段落来与读者共同思考:

“应用语言学并不是理论语言学的直接应用,它要在应用中不断总结和提炼自己的理论,并以此来丰富理论语言学的知识宝库。”(p.10)“

“应用语言学还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应用语言学同其它应用学科一样,着眼于实际应用,以直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会产生理论。但理论是应用语言学在实际应用中得到的结果,而不是应用语言学本来所要追求的目的。”(p. 11)

“作为一个应用语言学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语言,除了自己的母语之外,还应该学好一门至两门外语。熟练掌握不同的语言,以便在复杂的交际环境下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也应该是应用语言学家应用语言能力的一种表现。”(p. 16)

“如果一个应用语言学家,面对网络上的不同语言的信息不但自己看不懂,而且对于广大网络用户在Internet上遇到的语言障碍束手无策,茫然不知所措,实在是应该感到羞愧。”(p. 53)

“语言信息虽然出现较晚,但是它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大有后来居上之势。“(p.497)

“语言信息处理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它的理论和方法独具一格,语言信息处理的理论不是闭门造车从脑子里臆想出来的高谈阔论,而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并且在计算机处理语言的实验中被证实的真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p. 497)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如今的时代,不仅是一个‘信息时代’,而且还是一个‘网络多语言文字的时代’。只要一上互联网,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就会铺天盖地向你扑来,使你招架不住,使你感到实在没有资格自称为一个语言学家。…… ‘网络多语言文字时代’的到来,给语言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所有的语言学工作者都将面临知识更新的麻烦和困扰。”(p. 498)

我们认为所有这些引言有助于形成一种信息时代的语言观,即语言研究应该考虑人和机器的需要。这是一本值得深入学习的著作,不仅仅是由于它为您提供了有关应用语言学的一般知识,也不仅仅是由于您从中可以了解到“语言规划”的种种案例和众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的语言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所建构的应用语言学框架是一个较为理性的、实际的、回归应用语言学本源的体系。所有这些使我想起英文linguist的本义就是能讲多种语言的人,也使我想起一年前一位出租车司机问我大学为什么要教语言学时的莙境,当然也记得最后是语言信息处理救了我的驾。

 



[1] 此文发表于《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4期。

[2] 刘海涛 2004)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从定义变迁看学科发展,《第四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